五一去江南哪里好玩
你的位置:五一去江南哪里好玩 > 新闻动态 >
家风故事我来讲 | 庞博:藏在“老物件”里的家风长卷_戒尺_外公_搪瓷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23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西双版纳州“家风故事我来讲”“家规家训我来晒”“家书家信我来写”“廉洁寄语我来嘱”系列作品征集展示。

今天,我们一起聆听

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庞博的家风故事

“庞老师,您的快递!”门卫大爷递来一个泛黄的包裹,落款处“勐腊”二字让我心跳加速。拆开层层牛皮纸,一个布满弹痕的旧搪瓷缸滚落出来,缸底刻着“赠战斗英雄王德明——1953年孟良崮”。这是我外公的遗物,也是他临终前留给我的最后一份教案。

搪瓷缸里的烽火记忆

外公的竹楼总飘着普洱茶香。每逢雨季,他会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搪瓷缸:“这缸子装过孟连的山泉,装过澜沧江的激流,就是装不下一分昧心钱。”1985年他任老干休所局长时,有人送来半扇野猪肉,他连夜冒雨退回二十里山路,第二天发起高烧仍坚持工作。

缸壁有道裂痕是特殊印记。那年勐腊遭遇特大洪水,外公带着民兵在齐腰深的水里转移群众三天三夜。当最后一位傣族老波涛获救时,搪瓷缸被激流卷走的瞬间,外公纵身扑救,额头撞在礁石上留下月牙形伤疤。我抚摸这道疤痕,仿佛触摸到岁月淬炼的忠诚。

展开剩余59%

戒尺上的墨香传承

爷爷的书房有根油亮的楠木戒尺,刻着“格物致知”四个篆字。1997年他带毕业班时,发现班长岩温在作文本里夹着家长送的普洱茶饼。六十岁的老人顶着烈日骑车三十公里家访,用戒尺轻敲自己掌心:“教不严,师之惰啊!”从此戒尺成为我们家族的精神图腾。

去年我接手高三班,有个学生总在历史课上睡觉。家访时发现他父亲车祸卧床,母亲在夜市摆摊到凌晨。我效仿爷爷当年的做法,每天清晨带他晨读,用戒尺丈量着文言文段落。今年他考上云南师大时,把爷爷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《史记》要了去。

存折里的光阴密码

父母的结婚照背景是农行储蓄所的旧柜台。他们三十年如一日重复着“接柜-点钞-扎把”的动作,却把生活过成了诗。母亲总说:“过日子就像点钞,要一张张数仔细。”他们的工资存折记录着奇妙数字:每月15号固定存入88元“孝老金”,20号扣款66元“助学基金”。

去年泼水节,我带着女友小邱给独居的俸大妈送米。小邱在书店整理出三百本旧书,我们合力给村小建了图书角。当她用山泉水为我冲洗粘在衬衫上的纸屑时,我忽然懂得父母存折密码的意义——那些看似刻板的数字,实则是爱的密码本。

茶山上的青春答卷

我家后山的生态茶园藏着部绿色家训。清明采茶时,八十岁的奶奶仍坚持用竹篓:“塑料筐会闷坏茶魂。”她教小邱唱采茶调:“一芽两叶轻轻掐,留得青山养万家。”如今我们的婚礼请柬是压着茶花的再生纸,喜糖换成自制茶膏。

上周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,在基诺山寨发现濒临失传的“太阳鼓”。孩子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鼓面纹样时,我忽然想起外公的搪瓷缸、爷爷的戒尺、父母的存折。这些传家宝在雨林的季风里生根发芽,长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年轮。

晨雾中的普洱茶山泛起鱼肚白,我轻轻擦拭着外公的搪瓷缸。小邱正在给勐海儿童书屋打包图书,她脖颈间的银饰叮当作响,恍惚间与爷爷戒尺上的铜铃、母亲点钞机的嗡鸣、父亲运钞车的笛声交织成曲。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,我们终将以青春续写那部永远未完成的家风长卷。

(供稿: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 庞博)

发布于:北京市